董欽造像-隋
時間:2013-10-30 18:42來源:未知 作者:方麗 點擊:次
董欽造像上世紀70年代出土于西安市南郊東八里村,通體鎏金,比例適度、保存完好,堪稱佛教造像中的佳作。這尊造像由高足床上一佛、二菩薩、二力士、一香熏及二蹲獅組成。彌陀佛結跏趺坐于束腰蓮花高座上,兩掌手心朝外分別施無畏印和與愿印,螺鬢、袒右肩、著袈裟,有蓮瓣形頂光。脅侍二菩薩上身裸露,著項臂釧,瓔珞重重,雙足跣露。兩軀金剛力士在前側身相向而立,一手握拳一手執金剛杵,嗔目怒視。彌陀蓮床前下置一香熏,由一裸身力士用力托撐。高足床前有一對長毛獅,筋露骨棱,十分勁健,露齒張嘴作吼叫狀。
這尊通高41厘米、座長24.6厘米、寬24厘米的造像,以阿彌陀佛為中心,藝術地將菩薩、力士、蹲獅高低錯落地安排在一起。整座造像造型端莊,金碧輝煌,是隋代造像中極罕見的珍品。尤其難能可貴的是:整尊造像由23個部件單獨鑄造、組合而成,各部件間有插榫孔眼相接,可拆卸。
在造像的高足床右側及背面,鐫刻著發愿文及贊詞,通計一百一十八字。銘文為觀眾解開了造像之謎――“寧遠將軍武強縣丞董欽于開皇四年(公元584年)七月十五日敬造”,是為“皇帝陛下父母兄弟姐妹妻子具聞正法”。造像是佛教在印度產生以后即有的傳統,傳入中國以后即成為中國佛寺建筑的一部分,隋王朝繼承了這一傳統,并有所發展。接受歷代帝王崇佛或廢佛的經驗教訓,隋文帝力圖建立以儒學為核心,以佛道為輔助、調和三教思想的統治政策。在民間,彌陀凈土信仰流傳很廣,而董欽造像很生動地記錄了這段佛教文化歷史。
塔這種建筑形式緣起于古代印度,稱作窣堵坡,是佛教高僧的埋骨建筑。隨著佛教在東方的傳播,窣堵坡這種建筑形式也在東方廣泛擴散,發展出了塔這種極具東方特色的傳統建筑形式。長安塔沿用了唐代木塔的外形,并在塔內“植入”了一棵枝繁葉茂的大菩提樹。菩提樹與佛教文化關系可謂密切:據說,釋迦牟尼因在畢缽羅樹下悟道,才使該樹得名“菩提”(意為“覺悟”)。
------分隔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