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晚期各種文化大多出現了玉璧,長江流域以良渚文化玉璧為代表,玉材采用的是當地所產的透閃石質玉材,多數不純,含有較多的青灰色、紅黃色雜質,土浸后常呈白霧狀。玉璧的尺寸較大,一般直徑在1尺左右;制作不夠規整,璧體往往厚薄不勻,有的表面留有鋸痕。其特征是外緣薄,內緣厚,中央孔徑較小。打孔有對鉆、單面鉆兩種,使用對鉆法打孔的,孔洞中往往留有臺痕。玉璧大多素面無紋,打磨較光亮。
周代紋飾弧線較多,線條自然流暢,動物造型柔美。戰國至兩漢,由于禮制衰落,玉壁開始大量被用來作佩飾玉和鹼葬用玉。這一時期玉壁的用途相當廣泛,形式多樣,難以一概而論。從總體看戰國與漢代雖同屬一種風格,但在具體的表現上,仍呈現出許多不同的特點。 --商周時期的玉璧 (責任編輯:老山玉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