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且末和闐玉石產業發展情況 且末是和闐玉的主產地和“玉石之路”的發祥地。和闐玉主要分布在昆侖山區,西起喀什,經莎車、葉城、墨玉、和田、于田、且末,東至若羌的昆侖山、阿爾金山北坡,玉石帶全長1500公里,發現和被開采的玉礦點20多處。因為同屬昆侖山脈,所出之玉品質均同,在這1500公里以上的狹長地帶所產的由鎂質大理巖與中酸性漿接觸交代而形成的透閃石礦統稱為中國和闐玉。和闐玉屬軟玉,按顏色不同,可分為白玉、青玉、墨玉、黃玉四類,且末所產和闐玉大都為青白玉,也有少許白玉和青玉,質優量大,初步預計儲量在30萬噸以上。 遠在四千多年前,包括且末在內的和闐玉就已進入中原和東南沿海一帶,融入了內地豐富多彩的文化之中。新中國成立后,且末加強了對昆侖山、阿爾金山一帶玉石礦資源的勘探開發。主要開發出塔特勒克蘇玉礦、塔什薩依礦、尤努斯薩依礦、布拉克薩依礦、哈達里克奇臺礦。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玉石礦資源的開采、加工、銷售有了長足的發展。據調查資料顯示,80年代以前,昆侖山一帶的和田、于田等地區大量開采玉石,產量逐年上升,90年代中后期產量逐年下降;隨著阿爾金山一帶玉石礦的相繼發現,且末的玉石產量則呈上升趨勢。80年代,全疆每年計劃開采和闐玉25噸左,而且末就占到了21噸左右。到了90年,且末玉石年產量近百噸。從1972年建礦至今30年時間,采玉2870噸。古往今來,且末還是盛產巨大和闐玉的地方。據《宋書》記載,公元969年(此時且末屬于闐國管轄,名為約昌城),于闐國王“遣使直末來貢,且言本國有玉一塊,凡二百三十七斤,愿以上進,乞使取之”。1992年,且末又產一塊青玉重700公斤,1995年在且末塔特勒克蘇玉礦開采出重達1502公斤的青白玉,該玉以和闐青白玉料重量之最而載入吉尼斯世界紀錄。2004年,縣玉石礦又發現并開采了一塊重2874公斤的和闐青白玉。 同年9月,該縣在塔什薩依河上游又發現了一塊重約60噸左右的青玉,目前還沒有運下山,據考證,這塊60噸的青玉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青玉。這些說明且末和闐玉不僅開采量大,而且還是盛產巨大和闐玉的地方。加上且末所產和闐玉玉質細膩、濕潤、著色純正等因素,且末和闐玉深受廣大玉石界的歡迎和青睞。 目前且末有大型玉石加工企業2家,玉器加工銷售店22家,年產值達400萬元。據統計全疆玉器的年銷售量約40000件,其中且末為8000件,占銷售總量的20%。主要玉產品有玉佩、玉帶扣、玉杯、玉盞、玉枕、玉梳、成串玉項飾、玉戒指、動植物形大型玉器等50多個品種,產品銷往到日本、韓國、新加波等國及河南、陜西、山東、安徽、北京、天津、上海、江蘇、廣東等省市,已形成較穩定的銷售網絡。且末主要以銷售玉石原料為主,90%都銷往內地。2004年和闐玉被選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會徽后,且末的玉石銷售量也大為上升。2005初,經過自治州和且末縣的共同努力,且末被國家工商總局列為國家和闐玉原產地產品保護范圍。 二、且末玉石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是勘探難度大,詳細儲量不明。且末地處阿爾金山西端和中昆侖山,從成礦條件來看這一帶是玉石的很好成礦帶,根據多年的開采經驗及初步的勘探預計儲量在30萬噸以上。但這一帶重巒疊嶂、人跡罕至,平均海拔在3500米以上,大型鉆機運不上去,地質勘測工作艱難,只能以人工挖探槽的方式對儲量進行大概的評估。 二是開采不合理,利用率低。由于基礎設施和資金的缺乏玉石開采企業在開采過程急功近利,短期利益與長遠發展矛盾突出,在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對自然資源的掠奪式開發,礦渣就近處理,目前玉石礦點的礦渣基本和礦山同高,開采難度逐年增大,從2002年起每年均需要一個月時間清除礦渣。且末玉石的開采雖然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但開采技術至今比較落后,用炮崩、鐵棍撬的原始方法,這樣既降低了回收率,也大大降低了玉石的利用率。 三是開采難度大,運輸成本高。且末和闐玉大都分布在阿金山西端和中昆侖山,平均海拔在3500米以上,由于交通不便,開采難度大,到礦點道路險峻,只靠駱駝和毛驢運送礦石和生活物資。如95年開采的獲世界基尼斯紀錄1500公斤的玉石,靠人修21公里便道,歷時90天才運送出山;2004年開采的2847公斤的青白玉,由60名礦工歷時25天,修筑山道24公里,用壞3輛拖拉機、20余條輪胎,耗費資金20.5萬元,才將其運至縣城。 四是技術人才嚴重缺乏?,F且末年產玉料近百噸,占全疆產量的80%左右,由于技術人才缺乏,設計和加工水平低,長期以來僅是以供原料的形式向外輸出,近90%的玉石原料都銷往了內地。目前在市面上銷售的90%以上是從河南和揚州加工的玉雕品。資源優勢沒有充分轉化為經濟優勢,玉石的附加值未得到提升。 五是規?;潭容^低,整體實力不強。且末現有玉石加工企業20余家,其中兩家為玉石開采企業,其余均為小型企業,資產總量只有縣民族玉雕公司達150萬元外,其它均在10萬元以下。這些企業基本上都是家庭式手工作坊生產,工藝水平--且末玉石產業存在的問題及發展思路(調研報告 (責任編輯:老山玉器) |